《浙江教育报》专访绍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剑晗: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市,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强基赋能 | ||||
|
||||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明确了教育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绍兴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为教育强省提供模范样板的进程上有哪些部署和举措?日前,《浙江教育报》专访绍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剑晗。一起来看—— 记者:绍兴对于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作了哪些部署? 石剑晗:绍兴将立足大局、勇挑大梁,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绍兴教育目标,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市,走出以高质量教育支撑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市建设的绍兴路径。 一是聚力立德树人固本强基,全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打造融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校园大安全工作体系。 二是聚力高等教育引育跃升,大力实施“高水平大学引育工程”,加快引进中外合作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样板。 三是聚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围绕“一体”“优质”两大重点,前瞻做好教育布局优化文章,促进各学段教育高质量衔接发展。 四是聚力职业教育培优赋能,围绕绍兴“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实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县域全覆盖。 五是聚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重点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素养提升、名优教师培养、紧缺教师引育等工作,梯队式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六是聚力改革开放提能增效,抓好家校社协同、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一批教育改革国家级试点,全力提升绍兴教育国际化和对外开放水平。 记者:绍兴将如何结合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让教育资源精准覆盖、适配学生与家长的需求,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石剑晗:绍兴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近年来,全市厚植发展优势,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率先实现县县是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县县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县县有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连续走在全省前列。 接下去,绍兴将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擦亮“越有优学”的绍兴名片。我们将创新思政教育固根本。围绕赓续历史文脉、贯通胆剑血脉、守护红色根脉,把“胆剑精神”“枫桥经验”等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有辨识度、影响力的“越思政”育人品牌。坚持城乡一体促均衡。聚焦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全面优化学校布局,在农村优化提升小规模学校,在城区逐步消除大班额,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校际教师、教学等资源双向交流,实现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建设和共享学校全覆盖,为持有居住证的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推进学段协同提质量。在学前教育上抓提优,推进优质幼儿园扩面,今年推进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0%以上;在义务教育上抓扩优,加速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覆盖;在高中教育上抓扶优,有序增加普通高中新生学位,率先实现县中振兴,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高中。 记者:2023年,绍兴被列为浙江省唯一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综合试点,建设全省首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路径。当下,绍兴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石剑晗: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是我省赋予绍兴的重要使命任务。我们将抢抓试点机遇、践行先行使命,着眼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接下来,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发展优布局。建立高效、灵活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全力支持绍兴文理学院更名绍兴大学,全力引进一所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加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等一批高校项目建设,力争到2027年,在绍高校达16所,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聚焦科创搭平台。优化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机制,支持在绍高校探索建立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人才共享、项目共研、成果共育”的合作机制,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形成一批科创成果(项目),到2027年,力争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以上,高校年度研究与试验经费(R&D)达到10亿元左右。 三是聚焦产业育人才。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聚焦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向新向智”设置专业,建立与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在绍高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留绍率。全力构建高等教育支撑引领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绍兴探索出了哪些产教融合的经验? 石剑晗:近年来,绍兴发展适应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职业教育发展绩效评价综合成绩居全省前列。 一是优化布局,提升服务产业契合度。紧扣产业发展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在建高职院校3所,计划到2027年实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县域全覆盖。近3年,全市职业学校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航空摄影测量等专业40余个,撤销和转设不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30余个,形成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医药健康等一批学科和专业群,高职院校建成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8个省“双高”专业群。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开展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指数评估。打造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产教联合体等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实体化运行全国数字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建成设备先进的低空经济等相关省级以上实习实训基地118个,校企共建共管共享产业学院38个、研究院(研究中心)35个,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 三是完善办学体系,拓展学生成长新通道。建立灵活多样的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共有15所中职学校与31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办学,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专业达166个,稳步提升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比例。在全省率先探索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文专跨课、校企跨界、学科嵌入”的跨界教学模式,打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