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文化>>名师风采
>>正文

2024年绍兴市“名优教师”风采展示(一)
发布日期:2024-09-19 14:1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政治处(人才工作处、教师工作处、内部审计处)、直属机关党委
分享:


傅卫莉:用爱和责任书写教育人生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高级讲师,市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曾获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绍兴名师等荣誉。

从教25年,她牢牢地将人生的支点定格于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甘当“铁娘子”,愿意“白+黑”“5+2”地忙于这份事业。

她是爱心育人的守护者。在她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宝贝”,无论是当班主任,还是任语文教师,她都坚持用智慧与热情点亮学生的心灵,用爱与温暖包容学生的缺点,让学生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经过她的指导,50余人次学生在市级及以上“文明风采”竞赛、演讲比赛、“梦想杯”征文比赛等赛项中获奖。

她是锐意创新的课改先锋。她的语文课总是能够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情境化和趣味化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体味到语文中的花鸟虫鱼、诗酒美食、地理风情……备受学生喜爱。她和团队开发的《词语的感情色彩》《生活中的错别字》《走近微写作•点亮微生活》等系列微课程,在之江汇教育平台推出,短短几天内报名人次就超过了2万。她致力于跨学科教学实践,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用“语文+”的跨学科创意融合课堂,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所编写的《药品营销专业口语交际实训》等教材被评为浙江省中职课改选修课程教材一等奖。

她积极指导和带领教师成长,作为绍兴市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导师、市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她以语文课标为指针,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通过“互联网+智慧教研”模式,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竞赛指导、活动交流等路径入手开展团队建设。在她的指导帮助,工作室青年教师获得“绍兴名师”、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她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多面手。自2004年起,她连续7年在语文教学之余兼任党政办党务、档案等工作,其间,学校7次被评为市属级及以上档案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以来,她先后担任过教务处副处长、教科室副主任、教师发展处处长、党政办主任、校党委委员等职,在学校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拼搏进取、永攀高峰的美丽身影。


郭巧妹:三代八名教师倾情三尺讲台

嵊州市红旗幼教集团副园长,高级教师,曾获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教坛新秀、绍兴市“四有”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从1951年到2024年,从郭巧妹的外婆、舅公和舅婆,到郭巧妹的父亲母亲,再到郭巧妹和她的姐姐、姐夫,三代人中一共出了八名人民教师。他们倾尽韶华育桃李,深耕岁月守花香,缔造了一段教育世家的传奇。

“薪火相传的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家风”,郭巧妹说。她的外婆张绿芹毕业于锦堂师范,从1951年起在当时的嵊县通源乡山区学校任教,是当地学校第一个用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新山区课堂教学,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直至1979年退休。

郭巧妹的舅公张纯鑫、舅婆陈兰娟曾就职于嵊县长乐镇、石璜镇等地的乡村学校,一心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郭巧妹的父母因热爱教育而结缘,夫妻俩放弃了留城工作的机会,选择到郭巧妹外婆工作过的通源乡山区学校任教。父亲郭南棠四十余年如一日躬耕教坛,专注于适合山区学校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斐然。母亲张亚安总是哪里需要去哪里,任教过小学、初中的多个学科,每年所教的学生统考都名列前茅。夫妻俩用行动改变了许多山区孩子的命运。

郭巧妹和姐姐郭巧巧小时候跟着外婆住在镇上,扎根于山区的父母就成了“周六父母”:每周六他们会从山村回到家里,住一晚又返回学校。虽然大人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学校、学生和课堂,但却给郭巧妹姐妹留下众多美好记忆,浸润其中的姐妹俩先后选择师范专业,以外婆和父母为榜样,不忘初心,潜心育人,传承了诲人不倦的家风。

姐姐郭巧巧199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初中科学学科的一线教学,现任教于绍兴市建功中学,曾获市属级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姐夫秦晓钟现任教于绍初教育集团,曾获得市属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从小爱唱爱跳的郭巧妹选择了幼儿教育,从教28年来,她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副园长,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她都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因此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从偏远的山区到热闹的城区,一家三代八位老师,郭巧妹一家诠释了对三尺讲台的爱,照亮了教育前行的梦。


黄少鲁:勤奋踏实的学者型教师

诸暨市浬浦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教学分会理事,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绍兴名师,绍兴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

25年教学生涯中,不管教材和生源如何变化,他都潜心育人、忙而不乱,带领一届又一届学生在高考、学考和学科相关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这得益于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广受学生喜欢的人格魅力。

他是备受学生信赖与尊敬的引路人。“作为‘师’,黄老师教授我们课本里的知识,是我们无涯学海中的灯塔;作为‘父’,他关心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思想动态,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是学生眼中的黄少鲁。

他总是能结合学生实际与高中思政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高处着眼、低处入手,利用生活现象、时政新闻等素材讲活、讲透思政学科理论,通过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等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他是勤奋上进的研究型教师。“基于平时对学科素材的用心积累,他能快速调用对应素材设计课堂教学;基于平时对命题、真题的刻苦钻研,他能精准指出有些试题设置选项问题所在;基于平时对教学实践、理论的结合思考,他能立项高质量的课题。”这是同事眼中的黄少鲁。

“黄少鲁经常参与政治学科试卷的命题,并影响与带动一批老师参与命题,助力政治学科命题质量的提升;他也是绍兴市高中思想政治研学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每年都参加省级课题的研究。”这是市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骆新华眼中的黄少鲁。

近几年,黄少鲁参与了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的作业本编写工作,执笔省级课题获二等奖,主持绍兴市级课题获一等奖。作为工作室导师,他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政治学科选考特点与命题规律,探讨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探讨、分享、思考中与团队成员共成长、共发展。


金蕾:春风化雨,做山区娃生命的开悟者

上虞区丰惠镇中学高级教师,上虞区学科带头人,上虞区初中语文学科指导组成员。

“《记承天寺夜游》真实地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化身为作者,帮我们情景再现一下。”这是她语文课上的一个片段。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她有着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如先带领学生从课本中获得愉悦、悠闲的沉浸式体验,再通过介绍背景,突然反转,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中苏轼受到的屈辱与不平,在反差中体悟苏轼豁达心境的不易和可贵。

她扎根乡村教育24年,跟农村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总是给予尽可能多的关心和关爱,用课堂去感染、引导他们。因此,她的语文课总会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安塞腰鼓》时,她让学生感受“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带来的震撼,体会生命旺盛而又磅礴的力量;教《秋天的怀念》时,她希望学生理性看待生命中的不完美,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教《我爱这土地》时,她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赤子之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她还做了近20年班主任,深知教书育人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和培养。春风来了,她带学生去操场放风筝;紫藤花开了,她和学生一起去赏花;集体生日到了,她带学生一起唱歌跳舞。

她长期关注和帮扶一些特殊学生,经常自费送上学习、生活所需的物品。班里曾有一个因家庭困难缺乏自信的学生,她总是不露痕迹地关心他,帮他找寻自己身上的优点,鼓励他,同时引导班里其他同学关心他,和他交朋友。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

她曾多年担任丰惠镇中学语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认真参加校本研训,以自身的专业能力优势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不断壮大学校的教育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