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动态>>本地新闻
>>正文

“火箭男孩”再造“火箭”——中央、省级媒体纷纷关注我市这位四年级学生
发布日期:2024-08-08 10:5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区教体局
分享:


近日,我市元培小学四年级学生严弘森,那个曾给西藏“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指正展馆视频错误并引起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关注的“火箭男孩”,又一次闯入全国网友的视野,多家媒体纷纷关注这位11岁男孩的“火箭计划”。让我们一起了解两年来严弘森的“火箭梦”和他的成长故事。

坚毅男孩:计划一年发射一枚自制“火箭

2017年10月的一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瞥——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搭载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点燃了严弘森对火箭的热切向往。4岁的他,就开始在爸爸的启发下,自学航空航天知识,渐渐踏上科研之旅。

2022年8月24日,严弘森见到了航天人、“探月女神”张玉花,也从此坚定了他自己的梦想——每年发射一枚自制火箭,直到小学毕业。

2023年6月22日,严弘森自制的第一枚固体燃料火箭,在元培小学操场上发射。这枚“火箭”,被命名为“森行号”。“‘森’,是指弘森;‘行’既有航行的意思,又有对自己的鼓励。整体寓意弘森能行,可以靠自己的热爱做到这件事情。”弘森爸爸向记者道出“火箭”命名的由来。

然而,当时“火箭”升到高空后,出现了故障,降落伞没能自动打开,“火箭”没能实现回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隔热没做好。”弘森爸爸说,看着“森行号”发射升空的那一刻,他特别兴奋,但因为没有完美着陆,发射并不算成功,他担心儿子会因此心里承受不住,“让我没想到的是,儿子平静地回收了残骸,回家分析没能打开降落伞的原因,并继续研制下一枚‘火箭’。”

弘森爸爸告诉记者,即将发射的第二枚自制火箭,和“森行号”大不相同,“今年的‘火箭’相比去年,要难好几个级别,除了外形、颜色不同,替换了材料,增强了隔热能力,儿子还通过编写代码,设计了程序,飞行姿态调整、远程控制、数据回传、遥测等功能它都有。难度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没法具体描述出来。”

“儿子为一个爱好坚持了7年,‘一年一枚火箭’的计划,他按部就班地在推进。一步步、一次次地‘从零开始’真不容易!”弘森爸爸说,这些年,在他记录弘森造“火箭”的过程中,总是被孩子的平静和坚持所感动,“两年了,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他就一直泡在工作台前设计程序、组装‘火箭’。”

严弘森目前研制的是一种低空探索小火箭,制作、升空原理和真正的火箭大致相同。小火箭长106厘米,外壳是碳纤维3D打印制作而成的,使用的是合规的燃料。造这样的小火箭,需要涉及航天学、空气动力学、燃料学、材料学、电子学等各类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都是儿子看书和上网查资料自学的。”弘森爸爸说。

对儿子能坚持不懈地造“火箭”这事,弘森爸爸认为,归根到底是兴趣使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热爱航天,乐于造‘火箭’,没人强迫他学,所以吸收和理解各类知识的效率也很高。”

“现在,我已经教不了儿子了。”弘森爸爸说,他和弘森妈妈都是文科生,对航天技术知识一窍不通,但当儿子遇到问题时,他会帮忙找老师,“造‘火箭’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无论是通过网络联系上的各个行业的专家,还是家门口修手机、修电视机的师傅,都是我儿子的老师。遇到相应的问题,儿子都向他们请教过。”

调皮男孩:为老师设计管理小程序

这些年,弘森造“火箭”的事在网络上频频引起关注。网友们纷纷为他点赞,称他为“国之栋梁”“未来的科学家”等。弘森爸爸也经常接到一些媒体的采访和邀约。“上了热搜后,我和他妈妈压力挺大的,推掉了很多媒体的采访,希望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被打扰。好在儿子没时间上网关注这些,专心学习和造‘火箭’这两件大事,日子没啥变化。”弘森爸爸说。

“从两年前开始,我们一直担心弘森会因此有压力。但事实上,他的心态很好,很淡定。他能很好地安排学习和造‘火箭’的时间,学校里的学业一点没落下。”在严弘森的班主任劳春燕眼里,严弘森是个普通又特别的学生。普通,是因为他在学校和别的学生没啥两样,下课经常和同学玩在一起,而且各门功课还名列前茅;特别,则因为他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心理素质,还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经常给老师、同学科普航天知识,分享新鲜有趣的航天讯息。“弘森经常帮我清理电脑里的垃圾程序和文件,帮我做好文档归类等,对此,我们很有默契,我也充分信任他。就在上学期末的一天,弘森还悄悄告诉我,他帮我设计了两个小程序,分别用于抽签背诵和设置试题,会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帮我装进电脑。这对我来讲是意外的惊喜。”劳春燕说。

今年2月,严弘森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官方邀请,走进该校参观。哈工大航天学院教授李传江希望严弘森通过走进校园,体验大国重器,感受科技魅力,体会航天成就背后的哈工大力量,他期待着严弘森有朝一日能成为“哈工大人”,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立志航天报国”,这是李教授对严弘森的寄语。

“普通”男孩:暑假也上游泳和体能班

在很多网友看来,严弘森的“出众”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这点的确不假,在我们家,孩子妈妈负责他的学习,每天睡前的1小时阅读,都是妈妈陪着的。我负责接送儿子、陪儿子玩,儿子造‘火箭’的时候,我陪在工作室隔壁,负责‘随叫随到’。”弘森爸爸对记者说,造“火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遇到困难和挫折,儿子也经常会烦闷、不开心,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正常人都会有脾气,这时候,我就负责陪他玩,玩化学扑克牌、真人CS等各种游戏。玩一会儿,儿子就会重振士气,继续回工作室钻研。”

去年12月,因为面对的自制火箭主控难题无法攻克,严弘森感到十分茫然,甚至有点自卑起来。“他毕竟还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目前造‘火箭’用的是‘项目式学习’,还有很多知识盲区。”弘森爸爸说,那时,为了让儿子重拾信心,他就让儿子教他编程,“我认真学了两天,但对编程的认识依然云里雾里,我就和他说:‘你看,我是你爸,学得还不如你呢!’”就这样,弘森的自信心渐渐又回来了。

如今,严弘森的第二枚自制火箭已经到了发射倒计时阶段。为了给儿子解压放松,弘森爸爸特意在这个暑假给儿子报了游泳班和体能训练班。“我和他妈妈很重视他的身心健康,每天一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必须要做到。目前为止,他还挺配合。”弘森爸爸笑了笑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