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运河文化,做“通达少年” | ||||
|
||||
“绍兴地名中常见的堰、坝、溇是指怎样的水利工程?”“运河上的纤道和避风塘有哪些功能?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近日,绍兴市建功中学22级育诚团队初二(11)班的师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浙东运河文化园和浙东运河博物馆开展了寒假主题研学活动。 在浙东运河文化园,同学们学习了与运河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诗句,观察和研究了纤道、避风塘。大家发现:“纤道的石板大多是竖放的,就像是塔一座座桥,而避风塘是由一块块横放的石板叠加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纤道和避风塘的功能出发去思考,学到古代水利专家的智慧:避风塘石块的横向叠放,能隔开一块水域,实现了供船只躲避风浪的目的,同时横放的石块是纵向迎风浪,可以减少风浪对避风塘本身的冲击力。 浙东运河曾是商旅往来的通衢和百业昌盛的基础,在缺少燃油机等动力的年代,船只的启航和靠岸都离不开纤夫。同学们还化身为运河纤道上的“小纤夫”,学习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同学们认识堰、坝、闸、碶的设计与功能,领略了运河工程的智慧,并深入学习了浙东运河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要学习‘通江达海,云济天下’的运河精神,做一个有理想、能担当、肯吃苦的通达少年,努力学习,乘风向未来。”俞莲之同学说。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