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江:绍兴市越城区多维评价激发办学活力 | ||||
|
||||
打造红领巾博物馆等少先队阵地、开发“平语育人”特色课程、组建“红领巾小社团”……走进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少先队文化已渗入学校的每一个角度,充满“队味”的学校初具模样。 一直以来,少先队特色工作是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的金名片,是驱动学校长期良性发展的内核力量。两年前,“队味”特色学校创建却陷入了发展瓶颈。“得益于越城区教体局推进的学校评价改革,这一僵局被打破,学校的特色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校校长黄刚强说。 黄刚强说出了绍兴市越城区中小学校长的共同感受。“学校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越城区教体局督导室负责人王晓海说。为此,越城区建立了覆盖“办学规范、适度成长、生态发展”的三边评价体系。 建体系:多把尺子量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校评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如何将评价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具体内容转化为评价指标?经过2年多的实践,越城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五星达标”评价体系。 “五星达标”评价体系将党建引领、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5个维度量化为党建星、文化星、课程星、管理星、实践星,以学年为评价周期,对学校工作进行“五星达标”评价,促进学校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星达标”评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进行调整。记者了解到,1.0版的“五星达标”评价体系由于指标考评内容多,加重了学校的负担。于是,2.0版的“五星达标”评价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评价指标由原来的250条优化为149条,极大减轻了学校负担。 “‘五星达标’评价体系仅仅是一个引领,明确了各个学校规范办学的基本要求。”王晓海说,学校是自主发展的个体,学校评价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促进学校内生性发展的机制,为学校创造自主、多元发展的环境。 越城区建立了“自我发展、品质发展”的发展性指标体系。设置学校“自我发展”的成长指标体系,编制了包括10个方面44条学校发展要素目录,学校根据三年发展规划结合学年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及要素,在分析梳理学校发展工作起点基础上,确定增量提质的发展目标及推进项目,激励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多元发展。同时,设置学校“品质发展”的加分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突出贡献成果等申报机制,激励学校结合资源禀赋,自主选择特色发展和改革创新项目,根据成效赋分、加分,促进校际争先创特。 绍兴市锡麟中学在制定学校2021学年重点发展工作时,依据学校发展要素目录,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强化立德树人、创新育人模式、提升办学品位3个发展领域。“学校在确定申报发展要素过程中,从我发现到我要改,再到我要做,形成了闭环,激励学校朝着自主多元化发展。”校长徐建平说。 融赛道:平衡差异,共同发展 “由于学校规模不大,在原来的考评体系下,竞争优势不明显。推行学校评价改革以来,转变与发展相结合,鼓励与评价相结合,全校教职工都干劲十足。”绍兴市秀水小学校长徐光根说。 原来,为平衡规模差异,促进全区学校共同发展,越城区在学校评价改革中实施“小规模学校”加权保护。王晓海告诉记者,这里所说的“小规模学校”是指,全区中小学校按照学段分组后,根据学校专任教师数排名,专任教师数排名在中间值以下的学校。 “不同学校规模大小有差异,师资力量有强弱,如果把这些学校放在同一赛道下,会打击‘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积极性,部分学校甚至会直接‘躺平’。”他说,实施“小规模学校”加权保护,可以提升“小规模学校”整体竞争优势。在评价过程中,“小规模学校”可以根据专任教师数,参照组内均值核算加权系数计入总分,加权系数最高为1.8。 不仅如此,越城区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还打破以往的城乡学校二元分组的评价模式,引入城乡教共体捆绑考核体系,促进名校、强校带弱校。在该评价考核体系下,不再区分城乡学校,一个学段为一个组别,淡化了校际的比较,引导学校与标准比,对照指标要求,落实办学规范。同时,明确规定城乡教共体考核如果不达标,支援校和受援校都将取消参评年度学校工作考核一等奖的资格。 越城区城乡教共体捆绑考核的评价方式革新,倒逼支援校与受援校共同建立较为完备成熟的城乡教共体发展体系。该区现有25个城乡教共体,已覆盖79所学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100%,各个城乡教共体内部组织架构明确、评价标准统一、校内文化共生、作业管理协调。 强引领:聚焦生态,绿色办学 每年12月,越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会收到一份教育生态“体检报告”。翻开报告,记者发现所涉及的不仅是学生体质健康,还有近视防控、作业负担、睡眠保障等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注重自身多元发展的同时,学校还要时刻谨记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的教育教学环境。”王晓海说,在构建学校评价改革体系时,突出学生体质健康、近视防控、作业负担、睡眠保障的教育生态目标,建立了“四项指数”生态监督评估,学校按学段排名,并明确规定排名末位学校的监测指数与学段平均值相差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扣10分;学校的监测指数与学段平均值相差在10个百分点及以外的,其年终考核结果在原来考核等次的基础上下降一个等次。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越城区教体局与属地高校合作开发完成越城区中小学校教育生态监测工具,委托第三方每年开展监测评估及学校办学社会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依据,以量化方式列入评价体系。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分析报告让越城区各校逐渐认识到,要聚焦生态监测评估、重视绿色办学。2021年,绍兴市越城区东湖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生态监测结果显示,在全区排名靠后。校长王意国仔细分析“体检报告”后发现,作业负担指数偏高和睡眠测评指数偏低是学校教育生态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于是,东湖中学一面控制作业量,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丰富作业类型;一面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湖中学从原来的“后进生”变成了如今的“先进生”。 据了解,2022年越城区的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由B级跃升为A级,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数跃居全市第二,市现代化学校创建率超过97%,“双减”工作年度考核位列全市第一。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