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文化>>教研荟萃
>>正文

同课异构各有风采,送教下乡共同成长——绍兴市赵卓青名师工作室、李水君名师工作室联合送教下乡活动小记
发布日期:2023-04-14 16: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市教育局
分享:


4月13日,绍兴市初中语文赵卓青名师工作室、李水君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送教下乡活动,绍兴市初中语文第三届研学共同体成员、嵊州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成长团队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在嵊州市浦口街道浦口中学举行,主要环节为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学员代表说课评课与导师指导。

李水君名师工作室学员王剑老师执教《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剑老师融入地方特色,创设“拍摄大型历史剧《杜甫》”这一情境,以越剧艺校学生要排演大型史诗剧《杜甫》为其中一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戏剧改编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运用诗歌。教学以设计绝妙舞美、编写精彩剧本、构思海报文案三个任务贯穿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层次分明。赵卓青名师工作室学员徐洁琼老师执教《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诗歌中的色调为切入口进行诗歌联读,徐老师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杜甫的两首诗《石壕吏》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用“冷”“暗”色调的词句及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色彩,进而读懂诗人情怀。

课堂观摩后,学员们对话执教老师,畅所欲言。赵卓青名师工作室学员沈雨佳老师认为,王剑老师的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明显,课堂形式新颖,而徐洁琼老师的课堂则就文本本身深入挖掘,融合美术概念,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新课标理念。赵卓青名师工作室学员陈彦羽老师指出,王剑老师教学的大情境独具地方特色,实现古诗词课堂的创新。同时也指出,戏剧是九下的知识点,以未知的知识点来迁移学习未知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且对于诗词文学的品读与鉴赏涉及较少,对于文本的“亲肤感”不够强。徐洁琼老师的课堂非常重视诗歌的朗读,呈现出进阶式朗读教学。李水君名师工作室学员连圣杰老师认为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对各组展示顺序稍作调整,先呈现杜甫悲苦形象,再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教学应该多一些朗读体会。嵊州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成长团队余祯婷老师说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到高阶层级递进,而徐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及时评价非常值得学习。点评中,学员与上课老师进行了当堂的对话,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共同研讨教学。

工作室导师赵卓青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的态度,肯定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整合意识”“活动意识”“变革意识”,然后她围绕“形式”“生成”“语言”三个关键词引导在场的老师们进行思考。她首先肯定两堂课在形式上都具有“整合”与“变革”的意识,但需要思考“形似和内容”的关系,她认为形式的创新应该基于内容的生成,变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质规律。由此她点评了两节课中合适的变式以及不是太合适的形式,给予了修改的建议。其次,赵老师谈到课堂的“生成”,优质的课堂是生成性的,是学生成长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深入解读文本、及时把握课堂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真实的生成中获得有效提升。她以课堂中的两个一闪而过的细节“藏问于答”和“老妪有没有爱国情怀”为例,示范了如何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深度解读文本内涵和理解写作技巧。赵老师最后谈论的关键词是“语言”,语文是语言的学科,无论文化自信还是审美创造还是思维能力都需要基于语言运用,古诗教学尤其要抓住语言,关注诗文中体现的中华文学传统,比如音韵,比如节奏,比如诗人的语言风格,等等。

老师们在送教下乡的分享中交流中提升,共同在研修中成长。学习在路上,教学在路上,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全体学员在导师引领下,将不断凝思聚力,实践创新!(供稿:陈妍蓉 俞柯帆 赵卓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