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委教育工委、绍兴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
|
||||
|
||||
2022年,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重实干求实效,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水平A等县占比排全省第一,教育满意度连续第4年获得全省第一,中央关注的大事11次得到省级肯定,11次得到国家部委肯定、1次得到中央领导关注,绍兴科教软经济实力跃升至全国城市38位,市教育局获2022年度省教育厅业绩考核、市考核双优秀,并荣获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纵深推进了教育共同成长,在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中展现了教育新作为新业绩。 一、党建引领有新高度 一是理论学习贯彻有力。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深入开展“六学六进六争先”“七学五讲四研”和“七个一”学习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专题党课、专家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党代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标“两个先行”“五个率先”,积极构建并持续落实“1610”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愿景规划。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推动建立了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二是政治建设坚实有效。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委教育工委,创建由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协会等构成的“五元”协同成长党建联盟。在高校全面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新时代高校“党建十条”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探索校地“融合式”党建试点,推进高校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专业教学、师生发展需求和属地党建相融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省委教育工委确定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市为全省“四个融合”行动高校党建与属地党建融合首批试点单位,绍兴市成为全省唯一全域开展高校党建与属地党建融合试点单位,全省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绍兴召开。按新口径统计,全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单独设立党组织的公办中小学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达310所,覆盖率为87.57%,高居全省第一;修订《关于开展“五星育人、三名争创”迭代升级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考核指标体系,举办2022年绍兴市教育系统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广向民办学校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四个离退休党支部创建“银铃五星规范支部”。 三是清廉教育推进有方。制定印发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五张责任清单”,细化全面从严治党暨清廉教育建设年度工作清单,抓实“七张问题清单”整改,创新开展机关党建“一季一督查”。坚持上下联动、对账销号,全面完成巡察整改回访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发出廉政风险Ⅲ级预警69份。开展4项主要领导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1项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市直校领导年终奖发放、“三名”奖励和人才专项经费发放、市直学校食堂规范运行、竞争性存款执行情况4项专项审计调查。局直属机关工委获2022年度市直清廉机关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坚持党建“引廉”、教育“助廉”、机制“明廉”、师德“养廉”、监督“护廉”“五廉一体”推进清廉学校建设,绍兴市第一中学等9所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清廉学校示范校,创建市级清廉学校示范校50所,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全面从严治党暨清廉学校建设推进会上交流并获得省纪委肯定。 二、立德树人有新成效一是“三全育人”强思政。召开在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工作工作推进会,12所在绍高校中已有11所建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绍高校已有专职思政课教师404人。引导高校按要求配齐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举办在绍高校课程思政集中备课会、“越讲越响”课程思政说课比赛、首届绍兴市高校留学生“我眼中的绍兴”微视频大赛,开展第七届大学生寝室文化节活动,推进“喜迎二十大·我想对党说”演讲比赛、“越来越好·青年说”大赛、大学生才艺大赛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在绍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今年“越地元素”通识课程立项27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申报24项,立项20项。 二是德育一体创品牌。开展全市课程思政(含德育)案例评比,推荐申报基于国家课程的德育活动案例14项。全市中小学实现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覆盖,成功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校园比例达95%以上。新命名25所市级文明校园,省、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创建率达40.9%,其中全国文明校园2所,省级文明校园(含中小学类省级文明单位)43所,市级文明校园173所。印发《绍兴市“五好学生”评价指导性意见》,评选出市级五好学生100人。着力建设“无毒校园”、“无诈校园”,有序推进全市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全市“学宪法,讲宪法”参与率达107%。 三是体教融合促成长。出台《绍兴市学生体质健康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绍兴市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完善人才培养、体育竞赛、对口升学等三大机制。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合格率提升至97.5%,大一新生体质测试稳中有进,合格率达91.7%,优良率达21.11%,列全省第4。打造“同一个赛事计划、同一个竞赛规程、同一个参赛标准”的青少年(阳光)体育竞赛计划,举办中学生军体运动会、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13项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比赛。建设棒垒球运动试点学校32所;2022年,全市夺得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3个冠军、十七届省运会排球赛2个冠军;获得十七届省运会羽毛球3个冠军、省十三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双冠军”、省十四届中小学生乒乓球联赛高中组冠军。市教育局获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暨浙江省第十五届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体育道德风尚奖。 四是美劳教育提素质。25家单位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创建单位。打造地方传统艺术、“非遗”文化特色美育校本课程100门,培育认定中小学艺术特色基地50个。印发《绍兴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公布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学校63家。遴选劳动教育优秀校本课程100门,认定市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36家。会同文旅部门培育第四批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打造诗路(运河)文化、红色研学、名人寻迹等10条研学线路。4所学校获评为省一级心理辅导站,c证率达到92%以上,绍兴一中通过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评估。 三、教育创建有新突破一是现代化创建硬核推进。所属6个区、县(市)均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通过率达100%,为全省唯一。柯桥区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诸暨市、上虞区通过省级评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验收县比例达50%,列全省第一。全市累计创建省现代化学校110所;有7个乡镇通过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的评估,全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实现满堂红;新创建21所市现代化学校,累计创建率已达创建规划数的105%。根据2021年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水平评估报告,全市教育现代化指数升至80.05,所属6个区、县(市)监测结果为4A2B,A等率居全省第一。 二是项目建设优化布局。新建、续建、改扩建75个学校项目,完工30个项目。阳明中学二期改建工程整体完工;龙山书院建设项目完成全部桩基工程;技师学院新建项目竣工验收。府学宫修缮建设及府学文化传承项目(稽山中学改扩建工程)完成建设方案调整。高级中学西校门及校舍提升工程加速推进。 三是教育实事惠泽师生。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全国试验区工作,升级改造全市300所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实施保健室,累计改造教室灯光照明1.2万间,采购课桌椅26.1万套,提前超额完成健康教室提升工程三年任务;完成了中小学生“一年两次”常态化视力普查工作,培育近视防控工作实验校69所,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比上年下降1个点以上。完成春、秋两季学生资助项目,做到了应助尽助,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获浙江省“最美资助”团队。投入3698万元,新建3111个标准化试场,建成使用“中考网上巡查系统”,实现考场全覆盖联网。省民生实事建设项目提前完成。市教育局获浙江省红十字事业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红十字人道促进奖先进集体)。 四、优质均衡有新成长 一是学前教育更加普惠。全面实施《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新增省一级幼儿园6所、省一级分园10所,省二级幼儿园33所,584所幼儿园已全部创建为省等级园,全市省二级幼儿园覆盖面达79%。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累计新建交付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163所,新改建农村幼儿园150余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4.81%,居全省第一。全面落实《绍兴市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创新开展幼儿园“优质成长共同体”建设,培育12个绍兴市“幼儿园优质成长共同体”示范团队。城乡学前教育共进共强工作经验获全国人大调研组肯定,在全省推广,并入选全市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二是义务教育更加均衡。29所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帮扶学校均通过省级核验。选树融合型教育共同体典型30个,实现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全覆盖。制定实施《关于编制绍兴市初中基础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指引方案》,组建市级和区、县(市)级分层走班学校联盟,在17所试点学校基础上增加18所区、县(市)级联盟学校,占所有初中学校的26%。选树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初中典型20个。完善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现非择校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100%公办入学。实施以STEAM教育项目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教育,浙江省第五届中小学STEAM教育及首届项目化学习在柯桥区举行。推进二轮“品质课堂”深化行动,65%学科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三是高中教育更加多元。全市建立了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联盟,在诸暨市开展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的区域试点,并在12所学校开展多元特色发展试点工作。全市普通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5大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和天文学竞赛全面开花,获奖人数再创新高,其中:全国赛(浙江赛区或初赛)共获一等奖128人次,全国决赛斩获金牌3枚,国际比赛获2金8银11铜。高中招生系统提档升级,36979名学子参加高考,设51个考点、1258个考场,实现“应考尽考”“平安高考”。全市高中育人成绩实现优势锻长,高考所有重要指标均排全省前三或第四,有7名考生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学员,总数居全省第二,市教育考试院被东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评为2022年度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中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优质校满堂红。 四是职业教育更加融合。实施《新兴产业工人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大数据技术应用等4类新兴产业专业,市区同平台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与四大新兴产业类专业相关的新生12660人,中职类毕业生为3585人,其中留绍人数同比递增53.83个百分点,高职类院校毕业生为6303人,留绍率为35%,同比递增1.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培训新兴产业技术类工6.77万人次。举办绍兴市第九届职业教育成果展。5所中职学校的典型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中职教师“双师型”比例达91.76%。中职教育全国三项大赛均居全省第一、总成绩居全国第一,包括: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10金7银6铜;在全省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7金5银3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获5金1银;在全省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能力比赛中获2金4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1金2铜。绍兴广播电视大学圆满完成独立设置并正式更名为绍兴开放大学。普惠性人力资本加快提升,全年完成社会人员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培训10241人,完成社会人员大专及本科学历提升培训30956人,完成职业培训(32学时)102534人次,完成老年人智能技术培训132488人次。 五是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存量学校内涵提升,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绍兴文理学院高质量发展 助推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 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支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度在绍高校新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1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相关高校基本达到更名大学和转设工作指标要求。增量资源加快集聚,引进和在建高校重大项目6个,投资总预算达200.78亿元,其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加快建设,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已列入浙江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项目过渡校区加快装修改造,主校区已完成所有企业腾退工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嵊州校区项目正式签约、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昌学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绍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高校”。服务地方更有作为,全市高校通过访企拓岗、直播带岗、岗位推送、远程面试、云上实习等服务,推动在绍高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05%,2022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9%。 六是民办教育更加规范。修订《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形成“1+1+6”制度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全省刚性任务。全市25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减少5所,其中:两所“公参民”学校已完成转公,两所纯民办学校政府回购转公,一所停止办学。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降至3.94%。362位“公编民用”教师规范到位。《绍兴市“三全”跑出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快车道》被省专项工作交流第一期专题刊登。市教育局荣获全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奖。 五、队伍建设有新活力 一是师风师德不断向好。组织全市教师参加师德师风线上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绍兴市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最美教师”风采展示活动,选树40名绍兴市“最美教师”,推荐1名同志为全国“最美教师”候选人,1名教师选树为省第五届“最美教师”;1名教师被授予2022年浙江省杰出教师称号。19名教师获评第十三批浙江省特级教师,入选率为65.52%,创历史新高。出台全省首份《防范校园性侵实施意见》。开展2022年度在职中小学教师暑期有偿家教违规补课专项治理,查处违规补课6起。 二是头雁校长提质强能。在柯桥区试点推行校长职级制度改革。选派100余名校级骨干参加202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校(园)长培训班、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训等国培、省培和各类重点班次的培训。加强校级领导干部梯队建设,组织开展了市直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班,市直学校35周岁以下中层及以上干部占比33.67%。 三是名优教师引育集聚。推动实施千博万硕“奔越”计划,近3万人应聘教师岗位,实际新聘博士93人,硕士282人。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计划,开展国家级海外引才上报21人,省级海外引才上报15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各推荐上报2人。组织开展绍兴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市直高中段教师学科综合素养(基本功)比武等。推荐命名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25个,新建市名师工作室31个。加大名师培育力度,1位教师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人才项目评选,19名教师入选第十三批浙江省特级教师,入选率为65.52%,达历年最高。确定中小学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聘任人选6人,推荐专技二级岗2人。全市初中研究生教师绝对人数增幅17.66%,高中研究生教师绝对人数增幅16.87%。 四是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对教师工资收入落实情况开展全面自查。规范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职工管理,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县级财政专项补助拨付政策,将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统筹工作收入、经费支出渠道,确保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在编幼儿教师平均工资。今年,全市劳动合同制教职工平均收入达10.12万元,较上一年增幅达10%。 六、教育惠民有新面貌 一是数字化改革强智治。绍兴教育开放互联平台项目完成教育督导系统等13个应用,被列入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并纳入绍兴市数字化改革重点多跨场景应用“一本账S0、S1、S2”目录。建成绍兴入学入园“一件事”系统(2.0版)。市教育局与市纪委监委牵头实施的教育领域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校园食管家、校园资管家、招生安”,实现对中小学(幼儿园)招生、校园食品安全、校园“三资”(资源、资金、资产)监管全程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被纳入全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和绍兴市数字化改革重点多跨场景应用“一本账S1”目录,其中“招生安”列为省纪委最佳模型。绍兴校食安智治点餐服务系统上架“浙里办”。选树绍兴市首批智慧校园标杆学校31所。全面开展iTeach讲师团巡讲活动,完成2批共约800人的CIO培训,实现市级CIO培训中学全覆盖。绍兴市报送的两个案例荣获全国“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创新案例(区域案例),占全省获奖案例的2/3。 二是“双减”提效优生态。坚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创新实施“准入审核、契约服务、过程考核、业绩评价、定期晾晒”五大校外资源引入机制,公布入校“白名单”共3579项,其中课程1589门,教师1910人,公益机构80家,创建课后服务(作业管理)示范化学校50所,在全省率先推出“名师网上课堂”,惠及4省份560所学校42万师生,工作经验获省领导肯定。坚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严管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查培训机构税收、消防、时间、资质、收费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出台一揽子政策,引导全市249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完成注销、转型、剥离工作;重抓平台资金监管,在全省率先实现培训机构入驻全国平台监管账户合格率、全流程监管率和订单支付率三个100%。“双减”工作获得全国人大调研组充分肯定,诸暨创新打造“枫桥式”校外培训治理模式、培训机构入驻全国平台的绍兴经验等先后2次在全国“双减”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介绍,有关工作7次获教育部“双减”快报录用,1个案例被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三是防疫除险护平安。全市教育系统全面、科学、精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坚决做好“校园智控、人员摸排、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家校联动、应急演练”系列措施,守护师生平安,在防疫组考双重挑战下,创新多点式组考,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考试”目标,全年累计安全组考20余场,涉及考生34万人次。全市推进“枫桥式”平安校园建设,组织开展了“平安寒假”“预防溺水”“5.12防灾减灾”“2022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等专题教育活动;实施了“除险保安”校园十大安全风险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智安校园(“枫桥式”平安校园上下学安全守护平台)上线“浙里办”和“绍兴掌上教育”;投入7000余万元完成全市176所中学校园安全提升工程;在全省率先打造“校内管源头、校外摸底数、闭环抓处置”的校地联动管理体系,开展高校师生校外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相关工作获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刊录用。“枫桥式”平安校园创建率达50%以上。市教育局获2022年度全市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优秀。 四是开放合作促共进。接续开展援青、援藏、援疆、援川等对口支援任务,共结对学校57组开展云端教研、师生结对等结对帮扶活动;选派第十批援藏和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落实新疆阿瓦提县教育系统专业人才(第一批次)赴绍开展挂职进修,推荐绍兴市名师工作室与新疆教师共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7个,援派8名名师赴阿瓦提县交流研学;与四川职业学校开展“蓝鹰工程”,共计230名四川学生来绍就读职业院校并推荐就业。开展中小学校千校结好交流活动,完成千校结好学校19对。加强外籍教师管理。实施杭绍甬基础教育同推共享计划,镇海中学嵊州分校加快建设,选派11名校领导赴杭州、宁波挂职锻炼。推进长三角教师交流,选派1名骨干教师赴安徽省交流,同时接收1名骨干教师赴柯桥区实验中学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