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积极打造“虞少年·悦劳动”小学生劳动素养“2+2”评价模式 | ||||
|
||||
舞台剧、快板、剧中剧、现场DIY、观众互动……近日,上虞区首届“虞少年·悦劳动”杯劳动实践项目展评活动在杭州湾未来城小学举行。来自全区15所小学的学生代表踊跃参加,活动分为实践项目解说和劳动成果展示两大环节,充分展现了该区各小学“一校一品”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阶段性成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进一步促进全区各小学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规范劳动课程开发,夯实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努力构建具有上虞特色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作为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之一,上虞区结合“活教育”学生综合评价实施体系,依托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全力推进区域内的劳动素养评价探索实践工作。首次推出区域学生劳动素养“2+2”评价模式:第一个“2”是指两个劳动时间,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关键活动”的劳动表现;第二个“2”是指两个劳动场域,即学生在“社区家庭+学校基地”中的具体表现,让劳动评价的育人作用真实落地,在全社会营造起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关注劳动素养评价的良好氛围。 “一册+一测”构建区域劳动课程实施评价路径 编一本闪光的劳动记录评价手册。上虞区依托劳动教材,给每一项劳动任务量身定做了评价细则,形成了专属的记录评价手册,构建起了由家庭、学校、社区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提升了家庭、社区和学生实施劳动评价活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好实现劳动教育评价效果。 如在开展《劳动》(浙教版)一下“洗红领巾”的内容时,为更好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细化洗晒的要求,促使评价可视化,让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性,促使学生的劳动技能从“会”推进至“精”。 搞一次实在的劳动技能水平调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为了改善劳动教育“说说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境遇,充分发挥区域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价职责,上虞区开设了以劳动清单为主要技能内容的水平调测,保证学校劳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和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应有关照,指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度推进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同时,结合自评、父母评、同学评、老师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日常劳动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估,让劳动素养日趋显性形象,让劳动教育更加立体生动。 “一静+一动”打造区域劳动实践项目评价范式 静态评估劳动实践基地活动记录。近年来,上虞区大力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逐渐形成了“学工、学农、学商”功能的区域劳动实践基地特色,满足了“虞少年”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发挥了劳动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上述展评重点从劳动实践基地的活动规划、学生的参与数量和活动反馈等方面,对区内各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记录实施静态和量化评审。 动态评估劳动实践基地活动收获。“劳动实践项目成果现场展评”是“虞少年·悦劳动”劳动素养测评活动的重要板块。它包括了项目解说和成果推介两个环节,前者关注劳动实践项目的开展过程,后者聚焦劳动实践项目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宣传。 在劳动实践项目解说环节,学生通过舞台剧、劳动项目技能演示、项目实践活动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劳动实践项目内容和开展过程的解说展示。小选手们各显神通,通过创意设计、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种植体验等多维度呈现劳动创意成果,并融入丰富的舞台内容,为大家呈现了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奇思妙想。评价组从各校项目团队的解说内容和解说表现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在劳动实践成果推介环节,各校团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现场领取到的材料,完成推介成果的展台设计和布置,同时制定项目成果的宣传文案。 活动现场,小选手们分工合作,海报设计组、现场布置组、产品介绍组各司其职,不仅能看到他们精湛的绘画功底和“厨艺”,还能窥探其经营摊位的“战略部署”。此项重点考察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真实情境解决能力。 本次展评还特意聘请了由学生组成的大众评审团,以送出“好评赞”的方式对各个项目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同伴点评。上虞区以展评活动为契机,从区域层面为各校打造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新型劳动实践项目评价活动范式。 劳动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思政课程、传承文化等相结合,才是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上虞区“虞少年·悦劳动”小学生劳动素养“2+2”评价模式的落地,提升了区域探索发展“品质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下一步,上虞教体局将进一步指导各中小学积极践行“活教育”理念,加强区域内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客观全面评价学校劳动教育和学生劳动素养,为青少年成长之路打上绚烂的底色。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