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动态>>本地新闻
>>正文

让“东山娃”透过青瓷感知家乡——上虞区上浦镇小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搭建特色教育平台
发布日期:2022-02-10 09: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市教育局
分享:


“东山娃”青瓷坊里,孩子们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将一块块或白、或黄的陶土,通过揉土、制坯、修整、烧制等环节,变成一件件艺术品……这是“双减”政策下,上虞区上浦镇小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搭建特色教育平台的喜人场景。

“看似简单的陶艺,其实有着复杂的过程,其中更蕴涵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和考验心性的艺术。”学校负责人看着专注“玩泥巴”的师生们信心满怀,“我们正在申报上虞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和上虞区教育创新奖,希望通过深入探索传承青瓷文化,让‘东山娃’们更了解家乡、亲近家乡,从小植入乡愁记忆,涵养家国情怀。”


社团建设 推动青瓷课程生成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而越窑青瓷,被誉为‘母亲瓷’。我们上浦是上虞窑址分布最多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有石浦小仙坛窑址,夏家埠帐子山窑址,窑寺前窑址等。有没有去过的同学?”每次面对新生,青瓷坊负责人、教师傅定余总是要先讲一讲上浦和青瓷的故事。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上浦孩子,在开启青瓷课程学习前,对当地青瓷文化的了解却多是寥寥。

“新城镇建设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乡镇学校来说,更承担着培育构建乡土文化自信的重任。学校负责人认为,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故乡”的眷恋正在逐渐淡化,上浦镇小作为一所新城镇学校,把守护乡土黏性,厚植家国情怀作为使命担当。

在这样的认知下,上浦镇小依托优越的地域位置,积极传承越窑青瓷文化。2013年,上浦镇小成立青瓷社团。2018年,学校重组“东山娃”青瓷坊教师团队,承担起探寻越窑青瓷“活教育”,传承和践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学理念的重任,一年一年踏实稳步上台阶。学校先后投入40多万元,扩建青瓷坊活动面积,增添专用设备。目前,青瓷坊活动面积已从60平方米增加到500平方米,拉坯机从3台增加到25台,还添加电窑、柴窑、扎泥机、压模机等设备。近三年本校受培训学生500多人。


生生不息 追溯璀璨文化印记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上虞就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上虞有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如今,上浦镇小的学生,尤其是青瓷坊的“东山娃”们,说起当地的青瓷文化总是滔滔不绝。

正如倪同学所说:“我们是‘瓷源小镇’的虞舜后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曾经的辉煌,在经历了千年的沉寂之后,重新焕发青瓷文化璀璨的人文之光!”

据介绍,上浦镇小以越窑青瓷工艺为纵向思路,建设拉坯、刻画、泥塑三大板块课程。以匠人传承为横向思路,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老队员带小徒弟,分享玩泥巴的快乐。以瓷源上浦为中心,结合上浦本土文化为元素,以青瓷制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除了开展拉坯、刻画、泥塑,为了让孩子作品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东山娃”青瓷坊一边进行课堂培训,一边开展校外研学活动。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瓷之“源”,感受瓷之“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添传承青瓷文化的信心。

近些年,学生们开启了“相约青瓷小镇,探寻青瓷之源”的研学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凤凰涅槃、风雅东山、古道梅坞、仙坛牌坊、寻访古村等活动。青瓷坊社团成员活跃在上浦镇的各个村庄及文物保护处,成为保护上浦文物的宣传员。


源头活水 浇灌教育悄然发生

课后托管服务结束时间又近,青瓷坊里,学生们有序地整理起材料,收拾起卫生,正如制作青瓷时那样,不急不躁、井然有序。“我们带着孩子‘玩泥巴’,不仅要玩出青瓷技艺和作品,更要玩出教育。”傅老师介绍,进入“东山娃”青瓷坊的学生,首先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打水、取泥、取工具、搞卫生……都是必修课。

“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上浦镇小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搭建青瓷特色教育平台。在晚托时间里,有更多孩子、更多时间开展青瓷教育。“我喜欢参加晚托,今年除了拉坯、刻画、泥塑组,我们还增加了修坯小组,整个青瓷制作流程我们都亲手参与,互帮互学,更有成就感了!”学生们兴奋地说。

青瓷文化教育逐渐成为“源头活水”,浇灌教育悄然发生。“我们发现青瓷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够在陶艺的赏析中陶冶情操,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姜老师认为,青瓷文化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审美实践能力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陶艺知识,提高了制作技能,更激发了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越窑青瓷,从而对家乡越窑青瓷文化与越窑青瓷遗产更为了解、更感骄傲。

学校负责人表示,上浦镇小将进一步挖深“东山娃”青瓷制作研究课题,让青瓷课程深入课堂,使在校的每一位上浦孩子都能真正体验青瓷的魅力,感知家乡的灿烂文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