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挖掘校史文化和地方资源,为科技特长生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 | ||||
|
||||
近日,绍兴一中组织“北斗科技班”的同学们,走进学校属地东浦街道的黄酒小镇,在水韵古街的乌篷船上,追忆校史先贤,仰望北斗星河,共话使命担当,上了一堂别样风景的思政课。 话校史 忆先贤:自制地球仪、手绘地图的教员徐锡麟 “这堂课选了以锡麟体育馆为起点,就是想重点介绍一下徐锡麟烈士。这位绍兴乡贤、辛亥革命先烈,与我们学校颇有渊源,他是学校镜湖校区所在地东浦镇人,更曾任绍兴一中前身绍兴府学堂的副办,也就是现在的副校长。”随着授课老师茹奕蓓的娓娓道来,即使隔着时光厚厚的尘埃,一张鲜活的面容,开始在同学们眼前慢慢浮现。 1873年大清同治年间,徐锡麟出生在绍兴东浦孙家溇。少年时的徐锡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喜欢天文、数学和地理,他自己做望远镜,夜晚时常透过卧室窗户遥望星空、研究星相,年少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发了徐锡麟强热的爱国热情和救国之志。当时,他非常希望通过办学校,通过培养更多的知识性人才,来改良这个社会,来救国。”茹老师介绍道。1901年秋,徐锡麟来到绍兴府学堂任经学兼算学教员,两年后升任学堂副办(副校长),兼测绘、体操教员。 在绍兴一中的校史馆里,与徐锡麟有关的两张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一张是地球仪照片。“徐锡麟当时在学校里开设了地理课,那个时候在晚清时代,开设地理课是非常新潮的东西,他还自制地球仪供教学使用。”另一张是“绍兴府图”,徐锡麟把“西学”与“国学”教学互为引证,还联系实际与学生一起实地丈量,绘制出“绍兴府图”。 在黄酒小镇门口,有一座徐锡麟雕像。雕像旁边,有几棵树,亭亭如盖。茹老师深情地对学生们说:“徐锡麟曾在《出塞》中写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被成为鉴湖三杰,是浙江地区民主革命先烈。他们明明可以选择生,但却毅然选择了赴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就像当年的他们,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对着徐锡麟雕像一鞠躬后,学生唐与涵说:“人活在这世上,不能只想着自己一个人……路漫漫其修远,我们该向这些在史书上留下厚重一笔的先辈们学习。”
话未来 明担当:仰望北斗星,“北斗科技班”学子意气奋发 这次特别的思政课,学校特意组织了“北斗科技班”的学生参加。谈起为何要组织这批同学来参加,学校党委的活动组织者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契合特质,激发共鸣,聚焦未来。 就像当年夜观星相的少年徐锡麟一样,在当下的绍兴一中,越来越多学生开始仰望星空。学校拥有先进天文观测台,学生们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窥探浩瀚星空,也可以在楼下的天文学竞赛专用教室上课、阅读、研讨。学校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京大学携手打造成立了“北斗科技班”,着眼北斗导航领域的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开展基础培育。 在黄酒小镇,参观完徐锡麟雕像后,沿着石板路往镇中心走,不久就能看到一些悠游于水上的乌篷船。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船夫们点动篙橹,撑着乌篷船过来了。师生们上船后,船夫们特意把船并排划着,方便继续上课。你一言我一句的讨论声中,船在波光粼粼中徐徐前行。 “乌篷船是绍兴一个独有的文化符号,曾经影响着绍兴人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全世界四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之一,也正应用在各个领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最常见就是现在的地图导航。”茹老师骄傲地介绍说,绍兴一中就有好几位院士校友正在祖国航空航天各条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乌篷船上话航天,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 学生马赫优说:“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总是给人以启迪和指引。相信我们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苦,成就更伟大。现在一定要好好学本领。” 学生杨震垠说:“我们绍兴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本身就具有科技特色优势,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学校创造条件让我们可以去深入研究感兴趣的学科,激励我们去做更多开创性的研究,从而实现人生理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学生唐秀聚则提起了学校图书馆里那14只老樟木箱,“抗日战争中,偌大的绍兴城摆不下一张小小的课桌。枪炮声中,当时的浙江省立绍兴中学(绍兴一中前身)坚持在流亡中办学。那只箱子里装着当年学校珍藏的12000余册古籍,翻开那些古籍,就如同打开了时光隧道。‘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时任绍兴中学校长沈金相在抗战时提出的办学宗旨,让我印象深刻,催人奋进。” “和平年代,或许不用我们再抛头颅洒热血,但科技创新是我们这代青年的赛道。国家战略安全和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工科”类高层次科技人才。” 学生韩泽南说。 本节思政课,立足校史文化,整合地方资源,结合学生学情,给学校竞赛尖子生濡染了鲜明的“一中印记”,更把思政德育课上出了别样的“一中风景”。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