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党建>>正文

重温红色征程 体悟校史中的初心使命 —— 绍兴市稽山中学党员教师赴景宁开展”红色印记“寻访活动
发布日期:2021-11-01 10: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市教育局
分享: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校党委充分挖掘学校红色资源,将校史结合党史,精心策划一系列契合主题、具体、生动、有温度的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利用“党课+”模式,打造立体课堂,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感染力,破解立德树人的“红色密码”,将革命的火种深入稽中人的骨血,代代相传。


“党课+历史旧迹”——寻炮火中的西迁路

10月22日下午,在稽山中学名誉校友潘作仁、标溪乡党委书记张伟鸿及标章村党总支书记任周华的带领下,党员教师寻访了稽山中学抗战时期流亡办学的旧址——景宁畲族自治县标溪乡豫章村。“纵有千难万险,也要把学校迁到内地”。1941年七八月间,会稽山周围的大部分地区已被日军侵占,继续在山中办学危险很大,当时的邵鸿书校长带领随迁师生200多人与仅存的百余元校款西迁至武义办学。在武义办学一年后,迫于形势,学校决定将总部内迁。校址选定丽水市景宁县标溪乡豫章村的刘家祠堂。

西迁至景宁时,学校已经到了缺钱缺粮,生活难以维持的境地。最困难时,邵鸿书校长甚至靠变卖衣物艰难支撑,但他们始终坚信培养和造就人才,是知识分子爱国救亡应尽之责。开学之初,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整修校舍,开通道路,平整操场,开垦荒地,栽种蔬菜。如今的豫章村依然保留着流亡办学时期稽中的校舍。岁月风蚀下斑驳的校舍,在瑟瑟秋风的映衬下,依然显得朴素且持重,像一位老者低声吟唱着,烽火岁月稽中人迎难而上、教育救国的使命初心。


“党课+人物访谈”——忆永不忘的稽中情

“你们是稽山中学来的客人啊!”现年97岁高龄的叶铭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标溪乡人,也是如今唯一一位在世的稽山中学在景宁办学时期的景宁学子。

稽山中学在景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历时三年。当时的景宁从未办过中学,稽山中学的迁入,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叶铭老人就是当时景宁当地的一位学生,说起稽山中学,老人依然十分感激,是稽山中学为当时的他们送来了知识的火种。“当时没有教材,教师就自编讲义,编写的讲义一部分由学生誊写油印,大部分由教师口述学生笔记”。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老人眼里泛着泪光,如今老人依旧经常写书法和画画,他说是知识改变他的命运。


“党课+实地访学”——铸携手共进的稽景魂

10月23日,在丽水市教育局副局长、原景宁中学校长陈战耕的带领下,党员教师们参观了景宁中学,校园内的校史浮雕墙、莘莘学子墙、名校入围墙,激励景中学子奋发学习、感恩母校、心系祖国。

在景宁中学生物馆,党员们驻足观看,一尊秃鹫雕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陈校长介绍这是1989年学校救助的一只受伤的秃鹫,它一直在学校的生物馆生活了20年,为了纪念这只秃鹫学校还建造了“翼然”亭,寓意振翅高飞,拥抱自然。景宁中学以“明礼、自强、博学、包容”为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特色,让在场的党员教师们印象深刻。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稽中先贤兢兢以强,用生命之火,燃起民族精神的烈焰!本次“红色印记”寻访活动,丰富党史学习教育课堂,点亮红色地标,重返历史现场、重温红色征程,体悟校史中的初心使命,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温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