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文化>>教研荟萃
>>正文

共同富裕背景下绍兴市打造“共同成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3-04-06 09: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市教育局
分享:


摘要: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以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实干实效,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如何更好契合共同富裕内涵要求,如何更好彰显绍兴辨识度,是全市教育系统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我们立足绍兴教育基础条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率先提出打造学段共推、区域共建、学校共济、师生共享、内外共治的“共同成长”教育,重点回答好意义是什么、条件怎么样、路径如何走三个问题,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共同富裕背景下具有绍兴鲜明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径,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作出更多教育贡献。

关键词:现代化;共同富裕;共同成长;教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紧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绍兴探索打造共同成长教育,即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教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打好均衡发展底色,提升优质覆盖成色,让学段之间、地区之间、校级之间、师生之间、校内校外之间乃至社会上的相关群体,在不同禀赋、不同起点和不同阶段得到协调、抱团、互助、关联、和谐成长的教育,就是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牢共同富裕之基。

一、打造“共同成长”教育,意义是什么?

当前,教育发展正在进入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立足新阶段,率先打造“共同成长”的教育,对绍兴对标“两个先行”、奋进“五个率先”,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全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教育先行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因有二,其一,教育先行是共同富裕的起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率先构建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畅通向上流动渠道避免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加大为共同富裕划好教育相对公平和均衡的起跑线。其二,教育先行是共同富裕的落脚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教育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之一,只有率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市委就赋予我们“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才能支撑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高质量教育是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其中,就有关于教育的表述,要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共享“互联网+教育”优质内容,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我省进一步要求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其中,也有对教育的要求,是“争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要求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首次将教、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为绍兴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指明了方向路径。

(三)共同成长教育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最大公约数紧扣“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打造共同成长教育,就要使教育改革发展与共同富裕保持三个内在一致性。一是根本目的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目前,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之一是享受共同的优质教育,它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共同成长的教育就是让人民群众都有获得感的教育,能让大家感觉生活更美好。所以,共同富裕与共同成长的教育都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二是根本动力一致。改革创新是一切活力的源头,既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根本动力,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动力。同时,二者应当在深化改革上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就是通过打造共同成长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衔接。三是着力方向一致。共同富裕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教育发展同样要解决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提速等的主要问题,二者的关键都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以,绍兴打造共同成长的教育,就是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为抓手,助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共同富裕奠定教育均衡和人才配置基础。

二、打造“共同成长”教育,条件怎么样?

聚焦共同富裕内涵要求,对标“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定位,深入分析绍兴打造“共同成长”教育的长板优势和短板弱项,主要包括:

(一)绍兴教育有率先实现共同成长的基础。一是绍兴素有耕读传家的民风,历史上官学与私学并存,书院与学塾遍兴,讲学与著书成风,古代有文武状元27名、进士2238名,现代有院士80名。二是绍兴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年,绍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很多领域走在全省前列,具有先行、先发优势,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状态。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率先实现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全覆盖,率先实现实现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验收县全覆盖;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79.52A等率全省第一;在全国16次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市中职学生共获132金牌,有13次获得金牌数全省第一;实现高校落户签约县全覆盖,成为排名全省第三的高教大市,科教软经济实力跃升至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38位、全省第三。三是绍兴教育敢为人先,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路径上积极探索、先行一步,如在全国率先打造“公民并举发展学前教育”模式,获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在全省率先设计“五星三名”总抓手,形成了党建统领、立德树人的治学路径;在全省率先探索初中基础性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率先开展“五权下放”改革;率先架构并运行“一库一平台一屏N应用”的绍兴教育开放互联平台。所以,绍兴具有率先打造“共同成长”教育的基础。

(二)共同成长是绍兴教育的鲜明特征。一是各个学段协调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4.4%;在全省质量抽测中,初中段教育质量均衡系数列全省第一;各区、县(市)均培育出1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消除了“县中陷落”现象;全面消除45人以上大班额;高等教育增量扩容,目前嵊州新昌签订“校地共建高校合作办学”协议,实现6个区、县(市)均有1所及以上高校。二是受教育机会相对公平。全面实现市区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和中职学校招生“同平台、同批次、同时间”打通招生;公参民学校全部完成转公任务,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在全省率先实现不超过5%的压减目标,成为全省首个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非择校类)全公办入学的设区市。三是教育满意度相对较高,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开展课后服务,学生、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1.41%96.59%。根据教育部“双减”监测平台数据显示,绍兴市校内减负提质满意度分别为98.74%98.81%,居全省第二。所有这些,各个领域都彰显出绍兴教育领域的各个主体、各个区域、各个学段都共同成长的特征。

(三)新阶段打造共同成长教育面临新挑战。面向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新要求,绍兴教育在发挥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作用等方面面临新挑战。特别是:相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渴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显不足还存在一些规模超标的学校普通高中特色尚不够鲜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仍然存在“产教融而不透、校企合而不深”等问题,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相比千年古城的地位,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有待提升仍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和人才培养平台,还没有一所以大学命名的综合性高校。相比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要求,区域发展水平仍不均衡学前教育发展的县际差距较大乡镇中心校的设施设备、标准化学校创建比较薄弱,校外师生安全缺少守护合力。相比“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明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三、打造“共同成长”教育路径如何走?

立足先行优势,直面机遇挑战,绍兴必须坚持打造共同成长的教育,推进教育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以全面成长打造共建共享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助力共同富裕。着重实现五个成长:

(一)学段共推、协同成长。这是实现全生命周期优质教育共享的现实要求。共同成长教育要在学前教育段扩大普惠面,重抓普惠性幼儿园扩面行动、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措施,推广学前教育共同体发展模式,着力破解“入公办园难”“入优质园远”问题。在义务教育段提升优质度,重抓新一轮网点布局调整规划、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初中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实施初中基础学科“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小而优”乡村学校建设,着力破解“城镇挤、农村弱”及初中豆腐腰问题。在高中教育段增强融合性,结合绍兴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重抓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职普融通、跨界融合、产教融合量化评价等,提升高中教育的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选择性、适切性,着力破解“普职分流、产教分离”问题。在高等教育段强化服务力,重抓高教园区筑巢引凤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双创人才倍增计划、社会服务深耕工程,着力破解高水平学校和学科不多、办学层次不高、服务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步构建循序渐进、上下贯通的学段协调发展体系,推动学段教育之间协调成长,做到“一段也不弱”

(二)区域共建、同步成长。这是解决地区教育差距的关键举措。共同成长教育要加强市级统筹,着眼城乡一体,统筹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倾斜式帮扶薄弱学校和乡村教育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县域同步,统筹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绍兴市现代化学校、绍兴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等现代化五项创建,建立区、县(市)争先创优机制,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齐头并进;着眼区域合作,统筹推进教育开放互联三年计划、杭绍甬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山海协作工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计划、“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区域教育之间抱团成长,做到“一个都不掉”。

(三)学校共济、同行成长。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内在要求。共同成长教育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在校际之间,推广教育共同体发展机制,通过推广“城乡、院地、园园和名园+”的学前教育共同体发展模式,升级跨层级、跨学段、跨区域的基础教育共同体运行机制,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共建、跨界融通的职业教育共同体,破解校际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供给不充分的矛盾;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通过建设1个市级数据库、1个教育系统平台、开发N个功能应用的教育互联开放平台,推进与省级中心、城市大脑互融互通,推进“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共建共享,促进学校间智慧教育协作水平整体提升,推动校际教育之间互助成长,做到“一校也不落后”。

(四)师生共享、同时成长。这是促进师生素质不断提升和增强的重要维度。共同成长教育要突出师德优良,实施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抓实“示范引领、规范践行、警示宣教”三大工程,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现象;突出结构优化,实施幼儿园教师队伍补短工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行动、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工程、高素质创新型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克服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突出实绩优秀,进一步探索实施教师录用权、岗位设置权、干部任用权、职称评聘权、绩效考核权等“五权下放”改革,探索学生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在培养学生全人格的过程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现师生之间关联成长,做到“一个也不少”。

(五)内外共治、同推成长。这是共同成长教育的基本保障。共同成长教育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升级校内外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全市域实施“校内建网、校外借网、内网联网”的师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智安校园管校内、综治网格管校外、智慧食安管身体、五老关爱管心理、安全教育管预防、校园调解管纠纷,架构家校地协同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联动消除师生安全盲区;落实“校内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减轻培训负担”的双减行动,联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实施“家校双线合作、多元参与管理”的教育治理机制,搭建线上、线下家校合作平台,畅通教育资政、咨询、质询、监督和帮扶渠道,实现校外校外和谐成长,做到“一点也不乱”。(来源: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