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浙江绍兴用跨界融合型“人才新基建”助力“新基建” | ||||
|
||||
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浙江在“新基建”的赛道上正在不断发力跑出加速度。“新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就业的新基地,但就业者在新基地里遇到了“有了工作却干不了”尴尬,因为不胜任数字经济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要求。为此,浙江绍兴在全国率先创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为“新基建”量身打造高素质人才。 目前这项教改成果已实现了浙江省内共享,并辐射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20余个省市。 “新基建”呼唤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我们研发和生产中用到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章制度是英文的,机器设备上的菜单也都是英文,所以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此外,我们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企业落户绍兴之初,就遇到了招工难,前来应聘的人员中英语能力测试合格的非常少。但如果降低要求用工,生产中出现一个废品,损失就是几万元。 从2019年起,一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逐一落户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至2020年年底,绍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一举突破300亿元。但同时,很多集成电路企业遭遇技能人才紧缺,发展因此受制约。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未来社会的基础,与“新基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浙江重点发展的领域。其中,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承接着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制造基地的重任。 这个制约发展的难题立刻得到绍兴教育部门的积极响应。绍兴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通过调查发现,绍兴市区每年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学生约660人,至相关企业就业的在200-300人之间,不到一半。造成这个现象的最大原因是:老牌的“电子电工”等专业培养的学生不符合集成电路产业工作要求。 “传统的职业教育都是以单科独进、单校独进的方式进行的。以微电子专业为例,有老师只管教微电子专业技能,有老师自管按国家统编教材教英语等文化课,这就造成了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并不懂与微电子相关的专业英语,使得他们难以胜任该专业的工作。”绍兴市职教教研室主任孙坚东说。 近几年,绍兴职业教育一直在推进“跨界融合”新型教改模式,目标就是打破了原先单一学校、单一专业、单科教师的育人藩篱,让校际、校企之间、学科之间的资源充分融通,探索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子。因此,这样的教改理念也被用到为集成电路这个“芯”产业培育“芯”人才上。 2019年12月,绍兴市职教中心(绍兴技师学院)精准对接集成电路产业,用跨界融合的理念率先构建“1+1+N”微电子产教融合平台。即以微电子专业群为基础,创建了一个微电子产业学院,成立了一个浙江省首个微电子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对接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N家企业,实现多元一体共融共建。同时,一支“1+4+N”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也随之诞生,即由1名导师引领,跨界组建包括1名专业课教师、1名文化课教师、1名高职名师、1名企业骨干和N名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同学们好,作为中芯集成电路的订单班,我们今天走进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把英语教学融入到微电子专业教学当中,所以今天有3位老师一起给大家上课。”这是上个学期绍兴市职教中心微电子产业学院开设的一堂“我的中国芯”的跨界融合公开课。学校时常会在新学年之初,用这一特别的“企业课堂”迎接新一届学生,对他们进行试业教育。 在这个课堂中,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罗昌平、学校的英语老师任黎琰和微电子专业课老师赵刚相互配合,交错上课,各显所长。学生们既了解从沙子到芯片的16道工艺流程,又学会了与这些工艺流程相关的英语单词,既对“芯片”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孕育了要为“中国芯”奋斗的职业精神。 在这样的课堂里,传统的“一师一课”模式被打破,多方融合实现了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在文化课程嵌入职业情境、岗位情境,契合了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 因此,除了把学生带进企业,学校也时常把企业骨干请入学校,开设各种主题内容的跨界融合课堂。 此外,教材也是跨界融合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2020年8月,由绍兴市职教中心微电子专业群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编写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双语版)》正式出版。该教材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的教学模块中,融入岗位工作所需要掌握的英语词汇和英语拓展阅读,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素养,还融入了企业6S管理标准,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这样的跨界融合法创新了课堂和教材,让产教融合直接落实在了职教学生每一天的“学”上,让产和教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也让“新基建”等新产业的需求被更多看到。 “在与相关企业联动中,我们就能感受到5G、工业互联网等将会对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带来改变,技术工人将需要通过工业互联网把的个人技术和经验转变成数据信息,再作用到自动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的生产场景当中去。这将会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育部中职语文课标组核心成员、浙江省特级教师、绍兴市职教教研室教研员戴智敏说。 “人才新基建”势在必行 作为中职教育跨界融合的最初探索者,戴智敏认为,中职教育培育学生传统技能基础上,也要给这些未来的技术工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知识,即开展“人才新基建”:用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帮助未来的技术工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产品制造的全流程技术有一定了解,并拥有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为此,绍兴职业教育已经开始行动。为了培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人才,2021年10月,绍兴市职教中心与“腾讯教育行业”合作,成立了腾讯大数据学院,共同打造现代化、智慧化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标准。 当下,绍兴正在站在“新基建”风口,建设以绍兴中心城区为主,扩展至绍兴与杭州、宁波连接区域,总长约438公里的智慧交通快速系统。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闻风而动,融合企业等多方力量,在学校城轨、建筑等专业培养中及时增添了“智慧”元素,以提升学生的“智慧”素养。如,建筑专业通过VR交互技术打造了“建筑+”虚拟仿真教学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数字化的应用场景。 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坐落于中国轻纺城北,该校的信息服务学院与中国轻纺城有深度的产教合作。目前,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字化、大数据方面的能力,学校利用中国轻纺城共享的数据,依靠跨界融合团队的力量,开设了数据处理等相关课程。“这些新课程采用了活页教材的方式,因为需要结合企业最新需要和行业的新发展,常改常新。”该校信息服务学院院长李淼良说。 此外,为了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跨界融合和开放共享,绍兴还利用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构建了中职教育跨界融合发展的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这个平台由工作室网络资源平台、无边界网络思维坊平台和“名师带你学”平台等子平台组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团队”,搭建起了合作互鉴的平台,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积极破除壁垒,开展丰富的无边界教研活动。 戴智敏表示:“目前,共83个1+4+N的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和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一起组成了我们的‘中职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已深度融合省内知名企业1516家、行业协会19个、学校35所。跨界碰撞已在多领域发生,但近距离碰撞的融合课堂无法常态的进行,还有常态化教学中能促进融合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的还不够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